汽车>正文

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快车道,吸引“新势力”不断加入

2021-09-14 13:47:36 来源:安徽日报

2018年4月的一个春夜,比亚迪董事局主席、总裁王传福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无为。这位新徽商笑称“水还是原来的水,菜的味道还是一样。房子、街道已经看不到原来的了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”。

此前王传福已捐资在家乡兴建了比亚迪大道、比亚迪大桥。但在乡亲们的期待中,这里还缺个比亚迪工厂。

其实,不只是无为,在整个安徽,到那时为止,比亚迪都没有进行重大投资。不过,1个多月后,比亚迪与无为签约,投资15亿元建设轨道交通产业项目。此后几年,特别是2020年底以来,比亚迪布局安徽的速度骤然加快。

2020年12月,比亚迪刀片电池项目签约落户蚌埠。今年7月,合肥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;8月,比亚迪又在无为布局电池项目。7月9日,在与安徽省委、省政府举行的工作座谈会上,王传福表示,比亚迪将把安徽作为投资布局的重点省份,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催生更多高质量合作成果。

就在比亚迪密集布局安徽的同时,另一家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的头部企业中航锂电,也在与合肥商谈投资事宜。8月10日,双方正式签署协议,总投资248亿元的中航锂电合肥基地项目落地长丰县。

除了比亚迪和中航锂电,外资车企巨头也在加快布局安徽。4月16日,大众汽车(安徽)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签约。大众宣布投资超200亿元,在合肥经开区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制造基地。

“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”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中,2021年的安徽,各路“豪杰”纷至沓来。“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是推动我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、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,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、实现汽车强省的必由之路。”省经信厅负责人表示,当前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驶入发展快车道。据省发改委统计,今年年初以来,全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“双招双引”项目71个,总投资1925亿元,其中在谈项目41个、总投资1604亿元,意向项目16个、总投资244.8亿元。

安徽何以吸引各路“豪杰”?从中航锂电合肥基地项目签约双方发布的信息中,可以找到答案:“双方合作其时已至、其势已成。”

目标:世界级产业集群

“虽有智慧,不如乘势;虽有镃基,不如待时。”那么,时势是什么?

从全球范围看,百年汽车工业的大变革,日渐云开月明,新能源汽车势不可挡。到2020年,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突破千万辆,当年卖出320多万辆,其中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销量占比均超过四成。鉴于汽车工业产业链长、覆盖面广、关联产业众多的特点,代表着未来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是必争之地。

就中国来看,经过多年努力,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日趋完善,企业竞争力大幅增强,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和最完整、高效的供应链体系。跨国公司开始借助在中国的布局拓展全球市场,如特斯拉就将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3出口欧洲市场。

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中,安徽起步早、发展基础好,具备一定先发优势。“无论是整车还是动力电池、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,均拥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先企业。”省经信厅负责人介绍,2020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10.5万辆,居中部第一、全国第四。

进入“十四五”时期,新能源汽车引发的汽车工业变革在加速演进。以中国市场渗透率(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体销量的比例)这一关键指标为例,2005年到2015年,用了10年突破1%;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,仅3年多就从1%提升到5%;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上半年,受补贴退坡、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,行业增长短暂停滞;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,增长重返快车道,今年前7个月市场渗透率已达10%。

大变革意味着大机遇。安徽力图扩大已有优势。今年6月,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21-2023)》,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目标。按照省委部署,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,编制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“双招双引”实施方案,提出到2025年,实现整车生产规模300万辆,出口规模60万辆,产值突破1万亿元。

时移世易,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“大争之世”。对于在这条新赛道上的竞逐者而言,欲争世界,必争中国;欲争中国,必不可忽视安徽。

雪中送炭,引来“新势力”

其实,安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存在感与影响力,与在传统汽车工业中的“段位”形成鲜明反差。

以2020年为例,安徽整车产量116.1万辆,仅占全国总量的4.6%,在省级行政区里位居中游,与头部省份两三百万辆的规模有较大差距。尽管有江淮、奇瑞两大自主品牌,但龙头企业大而不强,与国内汽车强企相比缺乏竞争优势。

两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受关注之高、风头之劲,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对造车新势力蔚来的引进。

今年4月10日,特斯拉CEO马斯克发了一条微博:“恭喜蔚来,这是一个艰难的里程碑。”配图是蔚来第10万辆量产车在合肥制造基地下线。

这的的确确是“一个艰难的里程碑”。就在不到两年前,蔚来还在经历资金链几乎断裂的极限压力。2019年,蔚来亏损超过110亿元,为了“续命”将员工数量从1万余人缩减到约7000人,创始人、CEO李斌被戏称为“2019年最惨的人”。

关于合肥将蔚来从“重症监护室”拉回来的故事,在产业界、投资界已经为人们所熟知:2020年上半年,合肥在蔚来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果断出手,由地方国资台合肥建投联手国投招商、安徽省高新投等战略投资者,向蔚来投资70亿元。

根据相关协议,蔚来中国总部入驻合肥经开区,中国范围内包括整车研发、供应链与制造、销售与服务以及能源服务等相关核心业务与资产,均注入蔚来中国的法律主体蔚来(安徽)控股有限公司。

合肥的雪中送炭,带动资本市场对蔚来态度的逆转。随后,蔚来股价飙升,销量也一路上涨,2020年新车交付量4.37万辆,今年前7个月交付量已接5万辆,位居造车新势力之首。

投资蔚来的成功,让合肥“最牛风投城市”的名号刷爆网络,但仅以资本回报为目标的“风投”二字,显然不能概括合肥的投资逻辑。

在蔚来案例中,合肥重资入场,所谋者大。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引进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蔚来,有利于合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,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汽车领域的地位。更重要的是,蔚来中国总部项目落地,能够发挥整车龙头引领作用,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,对打造强大的产业集群至为关键。

整车带动,“双核”驱动

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。合肥引进蔚来中国总部,种子在数年前便已埋下。从更长的时间段看,这与安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早期“落子”大有关联。

作为安徽省属企业,江淮汽车于2016年4月与当时还只是“PPT造车公司”的蔚来签署协议,由蔚来授权商标和相关技术,江淮汽车负责生产双方商定的新能源汽车车型。2018年6月15日,位于合肥经开区的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投入使用,李斌的造车梦终于从PPT落地。2020年蔚来中国总部入驻合肥,也就显得顺理成章。

江淮汽车独自研发、生产新能源汽车,则比替蔚来代工要早得多。它和安徽另一家自主品牌车企奇瑞汽车,都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、生产与应用推广的企业。

2002年,江淮汽车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技术路线探索,2009年提出以“纯电动”为主攻方向。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面爆发时,江淮第五代纯电动汽车iEV5已经上市。

奇瑞则是在1999年底就成立了清洁能源汽车专项组,2002年中标国家“863”计划电动轿车重大专项,2014年奇瑞eQ纯电动汽车上市,2017年推出了销量表现出色的奇瑞小蚂蚁eQ1。

江淮总部所在的合肥、奇瑞总部所在的芜湖,2013年双双入选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,2015年同时被安徽确定为省级新能源汽车重大新兴产业基地。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双核驱动的区域格局,自此成形。

也是在2015年,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》。这是省级层面第一份专门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文件,提出了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的目标。

大众汽车与安徽的合作,同样是在2015年“结缘”。次年9月,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签署合资合作谅解备忘录。2017年6月,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,江淮与大众正式签订协议,成立合资企业江淮大众。

此后,安徽逐渐成为大众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布局的重心。特别是2020年5月底,江淮与大众签署战略合资合作协议,大众增资扩股,增持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%,将大众新能源汽车中国总部和基地落户合肥,并设立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。

以江淮、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,以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,以大众(安徽)为代表的合资项目……至此,安徽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领域呈现多线并进的局面。

志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安徽,仍在努力吸引更多整车企业落户。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“双招双引”实施方案明确提出,“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布局安徽,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”。发挥整车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,已是安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既定“打法”。未来,令人遐想。

“顺藤摸瓜”,强链补链延链

整车企业对零部件配套企业的集聚发展,带动作用有多大?

今年4月29日,合肥与蔚来签订投资协议整整一年后,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正式开工,规划占地总面积1.7万亩,规划整车年产能100万辆、电池年产能100GWh。

在合肥与蔚来的愿景中,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不仅会有整车的研发、制造,还会有芯片、电机、电池等优势零部件配套企业入驻,形成集研发、制造、示范应用、产业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,最终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000亿元。

作为新的产业赛道,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一大不同,体现在价值链分布格局上。与传统汽车行业零部件企业相比,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在价值链中占据着更高位置。提升零部件就配套率,既可稳固供应链,也能在价值链上“吃下”更大份额。

目前,安徽在动力电池、电机及控制系统、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等关键领域,已经拥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先企业,但要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,还需要更加强大的配套能力。

按照产业链图谱“追根溯源”“顺藤摸瓜”。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“双招双引”实施方案提出,到2025年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要超过70%,培育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,孵化或引进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和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
动力电池系统堪称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部件,在整车成本中占比40%。2020年下半年以来,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回暖,动力电池供需缺口巨大,行业头部企业大举扩张,成为各地招商引资激烈争夺的焦点。在这一轮行业扩张中,安徽颇有斩获。

继比亚迪在蚌埠和无为分别投资动力电池制造项目、中航锂电在合肥建设生产基地后,8月底,孚能科技与芜湖市签约年产能24GWh新能源电池项目。在此之前,蜂巢能源与马鞍山于4月底签约,投资110亿元建设动力电池电芯及PACK生产研发基地。加上安徽本地企业国轩高科,今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,已有5家在安徽布局。

以整车龙头企业带动零部件优势企业的转移、集聚,以关键零部件企业为支撑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。沿着产业链供应链“顺藤摸瓜”,将有助于安徽形成整零协同、互融共生的产业生态,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塑中占得先机、赢得主动。

逐浪宜趁早,布局智能网联

2020年7月3日,美团创始人、CE0王兴发了一条“饭否”:“现在回想起来,对于智能电动车这波巨浪,我属于后知后觉的了。我2016年买了一辆特斯拉Model S,一直用着觉得挺好,但我并没有更深入去想这意味着什么,直到去年。”

王老板“更深入去想”的结果,是个人出资2.85亿美元,领投了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的C轮融资。

当下的新能源汽车赛道,可谓百舸争流。阿里、腾讯、小米、美团、百度、360等互联网企业,或投资入股,或直接下场造车。究其原因,除了这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外,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属也是关键因素。

与传统汽车相比,新能源汽车与其说是交通工具,倒不如说是比手机更大的移动智能终端。电力驱动的内在特,决定了新能源汽车可以更好地适应线控技术落地,更加智能化、网联化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,2025年、2030年我国销售新车联网比例将分别达到80%、100%。

从硬件到操作系统,从成千上万独自运行的车辆到车车互联、车路互联的巨大车联网,智能化、网联化将给汽车行业生态带来划时代变革,影响之深远不亚于新能源带来的动力革命。浪潮初起时,安徽已经行动。

今年,合肥市政协围绕“加快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,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”主题,提出了多项建议。合肥市经信局对相关建议的答复中介绍,将重点以包河区为载体打造智能网联先导区。

事实上,2020年8月,安徽首条5G自动驾驶开放道路示范线——合肥市包河区塘西河4.4公里智能网联汽车公开道路测试线,已投入试运行。

在芜湖,奇瑞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园落户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。位于芜湖市鸠江区的自动驾驶新锐企业酷哇机器人,商业化落地初见成果,已在长沙、成都、天津等10多个城市赢得市场订单超过10亿元。

在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“双招双引”实施方案中,“智能汽车生态初步建立”被设定为五项目标之一:到2025年,中高级智能汽车实现特定环境市场化应用,多级别、多场景智能汽车测试和智能交通示范路网设施环境基本建成,“人—车—路—云”高度协同的智能基础设施初步建成。

安徽的“三可恃”

在现代工业中,很少有一个产业,像汽车产业这样链条长、覆盖面广,对国民经济影响深远。

当前,全球汽车产业正进入百年未遇的大变革。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、深度、广度,重构着汽车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。

变局是后来者的机遇。旧格局的裂缝,便是新力量成长的空间。汽车产业大变革,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重大机遇,也是安徽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、成为汽车强省的重大机遇。能否把握机遇、换道超车?安徽有“三可恃”。

安徽的工业精神,最突出地体现在汽车产业中。在中国汽车市场几乎被合资品牌一统天下的时候,从皖江畔的几间小草房里走出的奇瑞,筚路蓝缕,顽强拼搏,终成民族汽车工业的骄傲。自主创新、不甘人下、勇于争先的精神,此为“一可恃”。

安徽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度重视。按照省委部署,省政府开展专题研究,政府、专家、企业、商协会共同研讨,理清产业链构成、发展方向和发力重点、实现路径,打通从“是什么”到“干什么、怎么干”的实践逻辑。产业发展手法步法打法的专业化、实操,此为“二可恃”。

安徽综合实力已经实现历史突破。今年上半年,安徽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,进入省级行政区十强。与综合实力提升相伴随的,是产业结构加快升级,产业体系更加健全,资本、技术、人才等要素支撑能力更强。此为“三可恃”。

每一次,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来临时,能够站在浪潮之巅的国家、地区或个人,总能顺势而为,成就一番大业。对于弄潮者而言,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这样一波浪潮。汽车产业大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至,安徽将如何逐浪而起、乘势而上?且拭目以待。

相关阅读

关于我们| 联系我们| 投稿合作| 法律声明| 广告投放

版权所有 © 2020 产经传媒

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。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!

联系我们:527 82 29@qq.com